「中国制造」角色蜕变

全球供应链转移与粤港产业发展关系(5)

亚洲供应链日渐发展,而且不少后起发展国家亦跟随中国步伐,逐步建立现代化生产基地,希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提升人民收入水平。亚洲不少新发展地区的生产成本相对偏低,部分更拥有充足的工业用地和劳动力供应,遂成为亚洲以至全球生产企业及相关投资者考虑转移生产的新兴目的地,以及采购原材料和工业物料的新来源地。有关发展除了吸引欧、美、日、韩等企业的目光外,亦同时受到中国内地企业注意。

转型升级需要

究其原因,中国内地经过30年快速发展后,投资环境正逐渐改变,内地企业亟需提升业务价值,同时利用外部资源增强竞争力。事实上,虽然中国的出口成绩骄人,但大部分加工企业只赚取微利或加工费。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收入高达111万亿元人民币,可是大部分企业只从事贴牌生产等较低增值活动,平均毛利率只有6%;即使生产较高技术产品,亦只集中加工和组装等较低增值工序,处于产业链较低端位置,业务的增加值相对有限,2015年高技术生产企业的毛利率亦只有6.4%,远比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科技研发和产品设计,以及下游的推广及分销活动的增加值低。

Chart34.jpg

而且加工企业多以低价在市场竞争,引起欧、美等地忧虑内地廉价产品冲击本地就业,屡次实施贸易措施针对内地产品,直接影响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例如截至2017年6月30日,美国对114项源自中国内地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及46项内地产品采取反补贴措施;而欧盟反倾销措施则针对56项内地产品,并对6项内地产品采取反补贴措施。受影响的内地产品包括部分金属、化学和工业用品,以及一些消费产品。这些措施动辄对受影响产品征收由数个至数十个百分点的额外进口关税,部分额外关税甚至超过100%,使被针对的内地产品难以进入有关市场。

Chart35.jpg

另一方面,近年中国内地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加上部分地区招工困难、用地紧张,促使部分在沿海地区设厂的企业,积极考虑向邻近较低成本内陆地区转移生产营运,部分更选择把劳动力密集工序和较低增值业务迁往海外,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规避海外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限制。

不过,企业面对全球及中国内地市场放缓、订单不足问题,在竞争激烈环境下,单单降低成本难以保证长远业务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内地工业企业的平均毛利率自2010年以来不断下跌,只有从事高技术生产企业的毛利率在市场放缓下录得轻微上升。

为寻找出路,内地企业近年把转型升级设定为主要的发展策略,希望沿价值曲线从生产活动开始,逐步转型发展增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营销等业务,或从自动化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入手,希望通过升级把整条价值曲线向上推移,提升业务的竞争力及增加值。若果仍剩下部分较低增值或劳动力密集的生产环节,则选择转移往低成本地区,甚至通过向内地或海外伙伴采购等安排,利用外部资源优化业务组合。

其实中国政府早于「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已着手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针对产业增加值过低问题,推动产业发展高技术及增强创新能力;并多次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包括扩大禁止类和限制类商品目录,取消及降低部分加工层次低,及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希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入「十三五」规划时期(2016-2020),中国明确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发展策略,希望迈向制造强国目标,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优化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鼓励企业发展品牌业务,同时促进科技研发活动,希望增强企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和增加业务的科技含量,并且积极鼓励从外国引进广泛类别先进技术,以协助产业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1]

迈向高技术产业发展

在市场压力及政府政策鼓励下,内地企业积极结合内地和海外资源进行转型升级。其中高技术制造活动不断增加,由2012年占所有工业增加值9.6%,上升至2016年12.4%(约25万亿元人民币),期内每年平均增幅约为12%[2]。这些发展其实同时改变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2015年高技术产业的出口交货值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所有工业出口交货值43.9%,相对2000年只占23.3%的水平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出口当中超过九成产品属电子通信设备类别,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办公室设备等电子产品,其他高技术产品出口、例如化学和医疗器械等只占少数。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改变正正反映过去十多年,全球电子生产活动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事实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生产者,是各类终端电子消费品的主要生产国,包括视听设备、电脑和移动电话。不但外国科技巨擘已在中国从事采购和生产多年,由不同的晶片设计/生产/封装,以至各类零部件生产、半制成品组装和终端产品装配等,同时亦有不少本土大企业冒起成为电子业界的巨擘,例如跻身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华为、联想、海尔、中兴、TCL、长虹、海信等。

Chart19.jpg

Chart20.jpg

Chart21.jpg

Chart22.jpg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子终端产品生产者同时,仍需依赖进口各类晶片组、半导体产品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各类高精密度生产设备。加上亚洲地区的电子产业供应链日渐发展,中国电子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也因成本及地区分工等关系,往外部低成本地区转移部份较低增值的生产和采购活动,并且从亚洲(及其他地区)进口广泛的主动及被动零件等,以支援在中国的有关生产和终端制成品/半制成品等出口活动。所以,转型升级除了推动企业迈向高技术产业发展,亦同时改变他们对外贸易型态,促使他们更多沿着供应链与外国不同的上游和下游企业合作。

广东省处转型升级前沿

广东省一直是转型升级的领先省份之一。在发展高技术产业方面,广东省是中国最大的高技术生产者,2015年有关收入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收入23.8%,并且是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最大省份,同年占全国出口交货值33.1%。特别在电子及通讯设备,以及电脑和办公室设备等产品制造方面,2015年广东省的有关业务收入分别占全国34.3%及20.7%,领先各省排名第一。

 

Chart23.jpg

事实上,广东省一直是中国这家「世界工厂」的主要「生产线」,亦是内地最大的出口地区。2016年整体出口达3.9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出口28.5%[3],广东省绝大部分出口源自珠江三角洲。过去,珠三角凭藉充沛的本地及外省劳动力、低廉的土地成本等优势,吸引不少外国及香港企业投资,在广泛消费品生产领域独占鳌头。珠三角生产的成衣、玩具、家庭电器及各类消费电子产品在世界市场均占有重要份额。

但珠三角近年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投资环境转变已是不争事实,对当地的生产和采购活动造成影响。为此,珠三角厂商已在多年前开始采取不同策略,一方面应付外部环境改变带来的压力,同时积极提升竞争力,扩大利润空间。今天,一些企业已把部分生产线转移往广东省内、外其他较低成本地区,部分甚至把目光转到外国,而少数未能适应转变又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则已为环境所迫终止营运。虽然如此,大部分企业仍选择把主业留在珠三角或附近地区发展,从本业出发转型升级,一部分更转型发展品牌业务,进一步开拓内销和国际市场。

所以,珠三角以至广东省的整体产业并未因投资环境的转变,或部分企业转移或停产而出现倒退,反而在近年继续保持可观增长。2016年广东省的工业增加值比2015年上升6.7%,相对2010年的16.8%增长步伐只是有所放缓。当中不少企业在数年前开始,不断加大投资于科技研发、产品设计活动,以改变倚赖生产劳动力密集及低增值生产的局面。现时,高技术制造业占广东省工业的份额已超过五分之一,而相对资本密集的其他先进制造业,包括汽车、船舶、飞机、环境污染防治等装备制造业,2016年亦占省内工业增加值49.3%。[4]

Chart25.jpg

若细看各行业的详细情况,不难发现较高技术或资本密集的产业表现较为突出,例如占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超过八成的通讯及电子设备制造业,近年受惠电子市场蓬勃,于2007年至2015年间占广东省所有工业份额由17.9%上升至超过20%的水平。此外,部分看似劳力密集的行业,例如服装/鞋/帽制造业及家具制造业等,其所占份额亦轻微上升,不过,竞争激烈的行业,例如纺织业和纸制品业,其份额有所下降,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些行业的增加值,在2007年至2015年间,实际上仍继续上升。

Chart26.jpg

珠三角企业亦十分重视提升生产方面的竞争力,特别是越来越多企业愿意投资自动化生产线,并购置较先进、精密的生产设备。除为了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亦因应客户对各类消费及工业制品要求转趋复杂,企业遂加大投资在各类型生产设备,务求以更高品质的产品在市场竞争。此外,企业亦不断加强品质管理,配以现代化的物料管理系统、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务以增加生产及销售效率,降低整体营运成本。

这些努力结果,使珠三角企业的资产获利能力(资产贡献比例),在短短十多年间,由2001年8.7的水平,大幅上升至2015年的13.6;同期,以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上升2倍。这种利用投资生产设备提升生产力,达至转型升级的策略,不单在较高技术行业发生,在一些传统上较劳力密集行业,例如成衣、家具等,亦屡见不鲜,而这种发展在过去一段颇长时间已经开始。

Chart27.jpg

华南企业利用「一带一路」转型升级

由此可见,转型升级已成为不少内地、包括广东企业的主要发展策略。随着亚洲的供应链日渐发展,一些企业近年亦希望把部分生产线和采购活动转移到较低成本的海外地区。不过,不少厂商,特别是较大型的企业仍保留珠三角的产能以发展高增值业务,同时在其他地方设立据点,包括前往珠三角以外的广东省地区和其他省份,以及例如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及土地,建立与珠三角平行的卫星厂房,扩大产能。

部分企业甚至考虑外判部分较低增值生产活动,向内地同业以至东南亚其他伙伴采购有关产品,当中不单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亦包括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生产各类五金配件、电子终端产品及零部件等,而把内部资源集中发展高增值业务。

Chart36.jpg

为了解实际情况,香港贸发局在广东省商务厅、东莞市商务局、世界莞商联合会、惠州市商务局、惠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及江门市商务局等协助下,在2016年中向广东省有关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另外,于2016年9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香港贸发局也向出席的内地企业即场进行同样的问卷调查。整项调查合共收回241份由内地企业管理人员填写的有效问卷。[5]

调查结果显示,90.5%受访企业表示在经营业务方面正受到各种挑战。当中最多企业表示受劳工、土地及/或其他生产成本上升困扰(42%),及受到中国内地市场疲弱、订单不足(39%)和海外市场疲弱、订单不足(27%)影响,而22%则表示正面对融资困难的挑战。

面对种种挑战,超过90%企业表示在未来1至3年会考虑/或已经在业务、经营策略方面作出调整及投资。当中大部分企业希望先从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着手(46%表示会更多开发中国内地市场,52%表示会加紧开发海外市场)。同时企业亦会通过增强研发设计(37%)、发展品牌(34%)、提升生产技术(28%)等方法转型升级,另外9.2%的企业表示会考虑把部分生产/采购活动转移到海外地区。

Chart29.jpg

若聚焦至中国目前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80%受访企业表示会在未来1至3年考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掘商机。

同样地,最多企业(88%)表示希望增加销售产品往「一带一路」市场,而选择前往「一带一路」投资设厂生产的有36%,往当地采购各类产品供内地市场的亦有35%。而这些企业最感兴趣的「一带一路」市场是东南亚地区,占会考虑发掘「一带一路」商机企业的83%。

Chart30.jpg

香港企业发掘供应链商机

另一方面,香港贸发局于2016年在香港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在香港的制造商和贸易商的业务发展。收回2,562份有效问卷的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生产商仍以珠三角(79%)为最主要生产地点,10%则在东盟拥有生产基地。

但为应付未来业务发展,9.7%受访制造商表示计划开设新厂房,及13.7%表示计划搬迁现有厂房,当中选择珠三角和东盟地区(特别是越南)的企业比例分别为59%及23%,其他地区则显得较为次要。

Chart31.jpg

相对香港贸发局于2013年进行的同类型问卷调查[6],三年间在亚洲地区有设厂生产的香港企业比例上升超过一倍,特别是较多企业已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进行生产活动,并且分别有18%和14%港商目前在亚洲地区采购各类成品和原材料,显示香港企业正跟随跨国企业步伐,与亚洲地区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企业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虽然港商考虑迁移的意愿增加,但与内地企业一样,他们更重视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2016年调查显示,75%香港制造商过去5年曾投入资金提升产能,包括使用产能较高的机械及生产系统(57%)、进行全自动/半自动生产(52%)和使用较节能的生产系统(36%)等;60%表示未来5年用于提升产能的金额会保持不变或增加。事实上,大多港商表示投资在机械的回报直接明显,若把生产转移往海外,须面对多种不明朗的因素和挑战。

Chart32.jpg

提升生产能力以外,53%受访港商[7]表示目前有从事产品设计,39%港商[8]则有发展自家品牌业务。可见虽然面对投资环境转变,大部分港商均以不同方法解决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并且积极提升生产力和其他增值活动,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

大部分港商仍属意中国内地,特别是珠三角为他们主要的生产基地,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十分重视内地拥有成熟供应链,可有效支援他们在内地的生产业务。有在内地进行生产的港商当中,绝大部分有在当地采购原材料和各类工业物料,采购比例的中位数达80%,90%有关受访者更表示,未来5年在内地采购比例将保持不变或上升。

Chart33.jpg

(更多有关是项调查,请参阅香港贸发局研究文章 - 香港贸发局制造商及贸易商调查:港商如何升级增值)

综观上述情况,广东省及香港企业明显是基于一系列因素,一方面积极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同时配合中国内地和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重新制订合适的生产和采购等业务策略。有关业务布局考虑因素,以及其他详情,请参阅:

全球供应链转移与粤港产业发展关系(概要)

全球生产格局改变促进亚洲供应链茁壮成长

转变中的亚洲纺织品及成衣业供应链

亚洲电子产业供应链快速成长

粤港企业整合区域业务策略

全球供应链转移与粤港产业发展关系(总结及建议)

 

 


[1] 更多《中国制造2025》详情,请参阅香港贸发局研究文章: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发展机遇与挑战

[2]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 资料来源:2016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 更多详情,请参阅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报告:中国企业发掘「一带一路」商机:华南地区问卷调查结果

[6] 有关2013年调查结果,请参阅香港贸发局研究文章 - 探视港商生产、采购及贸易模式

[7] 只包括从事终端制成品的制造商和贸易商

[8] 只包括从事终端制成品的制造商和贸易商

资料提供 图片:赵永础